孟昊文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连线采访,畅谈中欧关系

2020年12月23日

关于中欧关系:

“”

值此特殊时期,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看到,中国国内市场已经找回一个非常好的增长杠杆。同时,当你查看过去9个月的对外贸易数据,就会发现中国大部分的增长都与亚洲其他国家有关。因此,中国的国内市场以及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对外贸易显然值得关注。

中国欧盟商会今年发布了题为“在黑暗中航行”的年度报告。Gimeno先生,您在中国经历了此次疫情,您的公司也在中国。现在看来,中国的情况如何? 在中国的企业家们心态又是怎样的?

我认为中国的情况很好。从第二和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就能看出,增长是正向的并且正在加速。 此外,当考量我们公司以及我们在中国市场(以及其他市场)如何发展时,可以看到自4月份以来,我们的业务和2019年同期的水准相当,而且在夏天之后,业务增长还相当活跃。因此,在中国,2020全年都是相当不错的一年,而且肯定比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都要好得多。

企业现在正在黑暗中航行吗?

我不这么认为。中国欧盟商会提出了这个讲法,但我对此持不同观点。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认为中国和在中国运营的欧洲公司都呈现出非常积极的发展势头。尽管如此,我们真的不确定这种现象会持续多久,因为我们无法看清这场危机在世界其他地方将会发展到什么样的深度和广度。

的确,中国可能会受到美国或欧洲危机的影响。 但是,我必须强调,中国内部的市场非常活跃。 这是由许多极其重要和结构性的增长杠杆推动的,它们是中国经济模式转变的一部分。

我不认为我们在黑暗中航行,我也不是唯一持此观点的人。我和其他几位CEO同属于多个论坛和小组。尽管世界贸易存在不确定性,但今天的中国仍处于良好的定位。 无论世界其他地区如何,中国都有强大的动力转向本地市场,而这一本地市场将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和欧盟必须加强双边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具体来说,中国和欧盟该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对抗气候变化呢?

我们要积极地评价近日中欧双方对碳中和做出的共同承诺以及设定的长期目标。欧盟计划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前,我们需要将这些目标转化成行动,并且我也相信在这个问题上,法律法规要发挥重要作用。有些措施必须是在全球范围内执行才能实现脱碳目标。法规之一便是碳排放税。我们需要以一种非常和谐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碳排放纳税,这样,碳排放税才不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企业出现竞争力不平等的现象。

我认为建筑、装修、可持续交通等一些关键领域,已经具备技术条件,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为了实现这些领域的减排,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应用统一的新准则。目前,有一级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建筑的使用。如果中国和欧洲为了某些产品和技术的应用而决定采用更苛刻的法规和准则,我们才可能减少近6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统一的全球法规是迈向脱碳目标的基本点,而且不会引发两大区域的企业出现竞争力失衡的现象。

对于愿意到中国市场发展的企业,您有什么建议吗?

我有三点建议:

  1.  需要尽可能去开发最广泛、最密集的关系网络与合作伙伴网络。政府、客户、合作方、大学、初创企业等等。你的关系网络越广泛和密集,对你的企业越有益。

  1. 需要依靠本地团队。这些团队深谙当地市场。通常,外国企业会带来一大批并不了解当地情况的外派人员,这会耽误企业的发展计划。要充分相信本地团队并培养这支队伍。

  2. 组建心态开放、结构敏捷且灵活性高的企业团队,以行动为导向。中国的环境经常变化,节奏较快。如果你的团队不能适应这种动态的环境,那么就很有可能犯错。

我们需要一种平衡且稳定的中欧关系,而我们双方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对吗?

是的,我认为双方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在竞争力方面,存在一些不平衡,不过正在逐步消除。早些时候,我们在讨论环境,中国承诺并发起了针对环境保护的法规重新平衡了公平竞争的条件。欧洲企业都设定了较高的环境保护标准,此前中国企业并非这样,这就导致了生产成本上的差异。人力成本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的增长是国家繁荣带来的积极成果,缩小了两个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除此之外,中国正在大力转变经济模式,多年来基于体量和规模的经济模式正逐渐转向以质量、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基础。

因此,现在我们处于竞争更加平衡的状态,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使用最好的武器:创造和创新。没有人会再说,中国企业打败欧洲企业是因为他们享有更好的条件。这是一种更加理智的竞争,但是更加激烈。我们将不会处于一种依据售价做出决策的模式,相反,依据的是竞争力、创造力、技术和创新。游戏规则已经完全改变了,游戏领域也在改变。